【商业观察】杏花楼元宇宙卖青团:上海老字号的破圈革命

⏱ 2025-07-29 08:15 🔖 阿拉爱上海 📢0

2025年清明前夕,南京东路的杏花楼总店出现魔幻一幕:00后coser穿着汉服排队购买NFT青团兑换券,而二楼的非遗大师正在直播演示艾草汁揉面。这种传统与未来的碰撞,正是上海老字号集体进化的缩影。据市商务委监测,截至2024年底,全市222家老字号中已有73家实现"逆龄增长",其中18家年营收突破10亿大关。

一、计划经济时代的坚守(1956-1978)
在黄浦区档案馆,记者调阅到泛黄的1956年《老字号合营清册》,记载着王开照相馆当时"每日限拍36张证件照"的窘境。现年91岁的雷允上老师傅周炳生回忆:"药材统购统销年代,我们偷偷用边角料做香囊,换粮票度日。"最具历史价值的是记者在豫园发现的1965年"特殊供应记录本"——邵万生南货店每年春节仅获准生产200斤醉泥螺,专供外事接待。这种在严苛条件下的生存智慧,为老字号埋下了变革的基因。
上海龙凤论坛爱宝贝419
二、市场化浪潮中的迷失(1992-2010)
改革开放后的老字号遭遇"中年危机"。原市商业局档案显示:1998年全市老字号关停率达31%,"大集成"皮货店甚至将南京西路门店改租给肯德基。在虹口区一间阁楼里,记者找到当年"王星记"扇庄老师傅的日记:"苏州作坊的仿品只要我们三折价,年轻人说我们的龙凤图案土气。"这种困境催生了世纪初的"假死潮"——68家老字号通过商标出租苟延残喘,其中19家一度消失在市民视野中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
三、国潮时代的基因重组(2018-2025)
老字号的复兴始于一场意外。2019年豫园灯会期间,老庙黄金的"古法金饰工作坊"被游客短视频带火,单日销售额破千万。这触发了连锁反应:2022年吴良材眼镜开设"近视防控国潮实验室",将验光数据转化为水墨风诊断报告;2024年汪裕泰茶庄推出"AI茶艺师",能根据顾客情绪推荐茶饮。最具突破性的是老凤祥的"数字工匠"计划——年轻人3D设计首饰,老师傅用非遗技艺实体化,分成比例高达37%。
上海喝茶群vx
四、作为文化DNA的容器
当代老字号已超越商业实体范畴。社会学家李薇的研究表明:00后消费者把老字号打卡视作"城市考古",而海外游客则将其当作"中国生活样本"。在徐家汇美罗城的"大光明影院文化空间",95后们喝着"正广和"联名汽水观看4K修复的《乌鸦与麻雀》,这种文化混搭正在重构城市记忆。正如百年药店蔡同德堂的新标语:"我们卖的不是中药,是东方的时间哲学。"

黄昏时分的豫园商城,戴VR眼镜的游客正在扫描"永青假发"橱窗里的全息历史影像,而隔壁的童涵春堂里,外国留学生跟着AI学打太极八段锦。这两幅画面共同诉说着:上海老字号最珍贵的并非那些百年招牌,而是永远年轻的城市灵魂。